发展阶段:智慧园区已进入 AI 赋能的 5.0 时代。该阶段边缘计算、AI 大模型等技术被深度应用,创新孵化周期缩短,碳排放强度下降,市场集中度提升。
建设目标与框架
建设目标:以 “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生态化” 为核心。智能化方面,构建智能停车、智慧通行、智能安防等基础运营体系;数字化方面,依托大数据、云计算、AI 等技术打造云原生应用;生态化方面,通过数据可视化构建生态闭环。
系统架构:分为基础设施、数字平台、园区应用三层。基础设施包括通信、边缘节点等;数字平台如大数据、云计算平台等是中枢;园区应用则是具体的落地场景,服务于政府、园区运营方、企业等主体。
竞争态势
产业链参与者:涵盖基础设施服务商、应用层面厂商、智慧中台厂商、运营管理服务商等。其中,基础设施服务商有华为、阿里、三大运营商等;应用层面厂商包括海康威视、凯迪仕等;智慧中台厂商有华为、飞企互联等;运营管理服务商有飞企互联、左邻永佳等。
竞争重点:集中在 AI 技术与中台系统的融合应用上。例如飞企互联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打造 AI Agent,万翼科技推图纸大模型,亿联科技用 AI 优化能耗等。
服务商竞争格局:飞企互联领跑智慧园区运营管理服务商,凭借 500 + 专利、32% 研发人员占比、1100 + 客户等优势蝉联 TOP1。左邻永佳、万翼科技、明源云、英飞拓等综合实力强,位列 TOP2-5。
市场规模:2025 年全球智慧园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3000 亿美元,中国贡献超 40% 份额。2024 年中国智慧园区建设投资规模已突破 1700 亿元,园区信息化、智慧化需求是核心驱动力。
运营主体
政府主导型园区:如张江高科管委会、苏州工业园管委会等,政策资源强,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能力突出,但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弱。
产业地产商主导型园区:像中南建设、中电光谷等,专业开发运营能力强,物业服务优质,擅长打造综合体项目,但面临重资产转型压力。
大企业主导型园区:包括京东、海尔、腾讯等,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,技术溢出效应好,产业聚集能力强,但存在封闭性风险。
中小微企业主导型园区:如启迪控股、清控科创等,灵活创新机制优,资源互补性强,多采用 “共享办公” 模式,但抗风险能力与持续运营能力较弱。